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

南昌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访问量: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目标任务,切实加快南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实现“做强南昌”这一战略目标,结合我市教育实际,特制定本发展规划。

引 言

过去的五年,是南昌教育深化改革、砥砺前行的五年,也是南昌“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的五年。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一工作目标,坚持依法治教,深化教育改革,持之以恒地夯实教育基础、狠抓教育质量,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教育强市建设步伐,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情况

1.整体规模与结构状况

截至2016年5月,全市各类学校发展到2109所,保障153.81万在校学生学有所教。普通高校在校学生58.73万人,中职院校在校学生达10.81万人,“学在南昌”成为现实。全市现有省级示范幼儿园36所,省级重点及重点建设高中38所,全市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合格学历分别提高到99.9%、99.35%和91.33%。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有1352名中小学教师、1635名中小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教学竞赛和学科竞赛奖励,共有461 名中小学教师、1048 名中小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体育、艺术、科技类竞赛奖励,共承担省级教育科研课题 400 项,其中38项被评为优秀课题。先后主办了长三角教研协作共同体论坛、“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城市校企合作研讨会,承办了全国优秀中学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参与了长江中游城市群教育协作体活动,南昌教育的影响力正在日益扩大。

2.现有状况与办学水平

我市加快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高到87.2%,小学入学率提高到100%,初中入学率提高到99%,位列全省之首。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91.2%,2011-2015年期间,每年高考录取率稳定在75%以上,五年共向高校输送合格新生131785人,位居全省前列。每年平均有29125名从业人员参加成人考试,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南昌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十二五”规划目标

2015年完成情况

学前教育

幼儿在园人数(万人)

12.3

14.1427

毛入园率(%)

80

87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万人)

67.8

59.6827

巩固率(%)

94

95.05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生(万人)

10.32

15.03

其中:中职教育

3.5

4.6368

毛入学率(%)

91%

91.2%

注: 2013年启动全国统一的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减少了重复统计人数,同时到省外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进行了统计。

3.教育基础与自身优势 

我市针对教育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加大政策、资金、项目等倾斜扶持力度,努力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圆满完成了第一轮学前教育三年建设行动计划,共建设了75所乡镇中心幼儿园,改建了412所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或增设附属幼儿园,新建了14所城区公办幼儿园,增加了5万余个学位。并启动了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投入建设103所城乡公办幼儿园、扶持136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奖补25所城乡新建公办幼儿园。全市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80%、在园幼儿园数占比达85%。五年来,全市共投入校建资金50.36亿元, 新建改扩建、抗震加固维修改造学校约1200所,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129.16万平方米,维修改造校舍面积90.32万平方米,新增校园用地面积约220.68万平方米,新增小学网点14个、初中网点10个、九年一贯制网点10个、高中网点3个。

在试点学区化管理和结对帮扶的基础上,我市成功组建了10个优质初中教育集团化联盟,成立了22个义务教育名校大学区、8个市、区两级办学协作和帮扶学区,开展了差异化合作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2011-2015年期间,我市免费义务教育实现全覆盖,累计共有311.35万余名学生受惠。济困助学实现大中小学全覆盖,累计共有27.9万余名学生受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每年平均有5万余名学生受惠。还有3002名家庭贫困女生通过“春蕾助学行动计划”资助顺利就读中职学校。此外,全市投入1.5亿元建成南昌市特教中心,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还建成81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和20所城市学校少年宫,为留守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课余文体娱乐活动。

4.应对形势与发展机遇 

根据市委、市政府实现“四个强起来”的目标,全面推进“抢占制高点、聚焦增长极、提升首位度、共筑‘四强’梦”二十字总体任务的要求,结合南昌教育发展实际,“十三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必将得到市委、市政府的政策倾斜与大力支持,我们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政策红利,主要体现在:

教育优先发展意识日益突出。随着我市“三个优先”(经济社会发展优先规划、财政资金优先保障、公共资源优先满足)的深入推进,对全市教育发展的需求也更强烈、空间更广阔、保障更有力,确保了教育科学发展;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日趋完善,形成了义务教育政府负全责、非义务教育政府为主和多渠道筹措的经费投入机制;近年来,我们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教育投入依法增长,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师地位显著提升,教师待遇逐年改善,教育优先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教育事业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

教育经费投入依法持续增长。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2011——2015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投入352.4亿元,年均增长19.4%;2015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82.5亿元,是2010年34亿元的2.43倍

教育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的出台实施,促进了近几年教育改革发展有关政策体系的不断建立健全。我局结合全市实际,先后出台实施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为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引发的新机遇。教育发展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要加快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转变。目前,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提高质量、依靠内涵发展的新阶段。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面临着众多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针对教育民生的问题,我们要通过统筹教学和人事管理、统一办学标准、优化资源配置、健全管理机制等措施,大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5.现实挑战与发展差距 

保障民生现实需要对教育的新定位。随着南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辖区内常住人口持续增长,学龄人口也呈较快增长趋势,更多的人民群众对教育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和期盼。教育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已经成为维护群众利益、切实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必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站在执政为民、改善民生的高度,优化整合全社会各种教育资源、学习资源、文化资源,协调发展各类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城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落实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归根结底,要看是不是彻底解决了贫困问题。贫困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又是一个社会问题,只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教育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扶贫攻坚的重大决策,把教育摆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上去思考和谋划,聚焦精准扶贫的新要求,要主动作为,实干兴教,充分发挥好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所面临的新挑战。全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目前,城区学校的上学难与边远农村学校的在校生规模逐年下降形成极大反差,特别是义务教育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区域之间,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一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设施设备较差、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不稳定、办学质量不高,要全面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任务依然相当艰巨。

二、“十三五”教育发展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讲话精神为指针,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部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教育体系建设进程。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发挥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把南昌打造成为中部地区的教育高地,着力推动南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方针

按照“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改革创新、共享高效”的工作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民生和提高质量为重点,以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作保证,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促进公平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高质量教育需求为宗旨,努力推进教育公平,实现学有所教、学有优教,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得到发展。

提高质量的原则。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

改革创新的原则。坚持解放思想,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全面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现教育体制和发展模式创新,不断增强教育活力,建立与人的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和终身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和管理机制。

共享高效的原则。在学区化管理框架下,重点在统一资源共享、统一组织课改、统一教师交流等方面寻求突破,努力追求学区化管理实践效能的最大化,切实加快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教育集团化联盟办学模式,实现校际资源共享,创建高效课堂,打造高效队伍,促进高效管理。

三、工作目标与重点任务

(一)工作目标

建设现代化的教育强市。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普及公平、有质量和包容发展的15年基本教育。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3%,公办幼儿园数量和在园人数占比达到50%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9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十三五”南昌教育主要发展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2015

2020

事业发展水平

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

87%

93%

义务教育巩固率

95.05%

97%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91.2%

93%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2015年

2020年

教育公平

程度

“三残”儿童毛入学率

85%

95%

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入学率

100%

100%

留守儿童入学率

100%

100%

教育教学

质量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合格率

100%

100%

艺术中考合格率

95%以上

高中学业水平合格率

98%

98%

教师队伍

建设

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比例

88.47%

90%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

40%

45%

中小学教师市级以上年培训比例

95%

100%

教育信息化水平

宽带网络“校校通”比例

98.48%

100%

优质资源“班班通”比例

75.1%

100%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比例

22.09%

100%

教育贡献

水平

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

15年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2年

教育满意

程度

师生和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

80%以上

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

80%以上

(二)主要任务

1.学前教育普惠发展

进一步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方向,大力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重点推进“学前教育三项工程”。一是学前教育增量工程。进一步加大投入,继续按标准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支持民办幼儿园办成普惠性幼儿园,提高普惠性幼儿园在民办幼儿园中的比例。到2020年,全市普惠性幼儿园数(含公办幼儿园)占比达85%以上、在园幼儿数占比达90%以上,全面解决“入园难”问题。二是师资队伍优化工程。继续推动各县(区)每年招收事业编制教师充实幼教队伍,优化幼儿园教师队伍结构。落实每班“两教一保”要求,努力提高依法聘用幼师工资待遇,增强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三是保教质量提升工程。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积极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引导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进一步加强幼儿园监管,特别重视幼儿园安全管理、食品卫生管理,让家长放心、社会满意。

2.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取得丰硕成果之后,进一步推进新时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在组建6个教育集团并取得成熟可推广经验的基础上,适时向县区拓展,深入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带动战略和学区化发展战略。合理布局城乡学校网点,新改扩建151所义务教育学校。均衡配置城乡师资,有效消除城乡大班额,着力解决“乡村弱”和“城镇挤”问题,到2020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基本消除。加强指导督查,确保各县(区)2018年之前全面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国家评估认定。督促指导已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国家评估认定的县(区)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

3.普通高中教育优特(优质、特色)发展

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推动课程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鼓励普通高中学校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增加选修课程,发展特色学科,建立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支持普通高中学校办好特色班、特长班,为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着力打造省级特色发展试点学校,构建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可选择的普通高中发展新格局。推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努力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完善城区优质高中资源布局,加快南昌十中经开校区、实验中学高新校区、朝阳中学新校、豫章中学红角洲新校区、城东示范高中等新城区教育网点建设;结合旧城改造,落实扩建铁路一中、南昌十二中、南昌十五中等老城区教育网点建设,实现优质高中资源中心城区的全覆盖。

4.职业教育贯通发展

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努力建成一批高水平的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整合中职教育资源,推进县区达标校建设,进一步加大两所市属国家级示范性学校建设力度,推进职业学校在全市各县区的规划建设;推进产教融合、引企入校和实训基地建设;-探索“现代学徒制”,评选精品专业,打造技能大师工作室。以高考改革实行新政为契机,抓住部分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大中等职业教育与高职教育贯通衔接力度,加快职业学校在全市均衡规划建设。

5.特殊教育普及化发展

全面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学校资源教室建设,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建立高中部和附属幼儿园(学前教育部)。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不断扩充特殊教育资源。积极做好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工作,探索推行全纳教育,建立完善送教上门、随班就读、医教结合的政策、模式和机制。贯彻执行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加强特殊教育教科研工作,建立健全特殊教育教科研体系,提高特殊教育办学质量。

6.民办教育规范发展

加强民办教育规范管理,探索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机制,开展民办学校达标建设工作。规范民办学校招生管理行为,整顿招生秩序,净化招生环境。加强民办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引导民办学校规范办学,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促进全市民办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7.终身教育深入发展

在全社会要进一步强化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完善全市终身教育体系,保障经费投入,以社区教育为抓手,推进市民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构建“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学校与社会、家庭横向沟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同发展”的格局,使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继而人人学会终身学习,终身享有教育的机会,推动我市居民使用南昌市民学习网,接受继续教育,力争每年有10%的递增率,努力建成面向全民、伴随终身的教育体系,使广大市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8.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

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和对教育创新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提升作用;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为广大师生、管理者深度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进一步深入,构建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和有效机制,形成政府规范引导和统筹推进、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持续有效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供给模式,实现南昌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处于全省领先行列。

9.身心健康教育稳步发展

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强化学校体育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培养学生运动兴趣、运动技能,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发挥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成长1+1+1”辅导模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园行”,指导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达标示范校创建工作,并使其成为江西省国家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着力建设南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数据平台,即时监控区域内学生自身所关注的问题及心理健康状况的最新变化,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服务。

10.民族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全面落实《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推动民族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大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将思想教育纳入学生日常生活之中。加强内地民族班的教育、服务和管理,认真组织开展‘千校手拉手”活动’,促进各民族学生交流、交往、交融。

11.国际交流与合作融合发展

进一步适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对教育国际化的需求,加强学校间教育合作与交流,加快发展国际学校,扩展中外合作办学,支持有条件的中小学校与国外学校建立友好学校关系,开展多渠道对外文化教育交流,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和国际教育,提升跨文化交际沟通能力。到2020年,逐步形成与南昌“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目标相适应的省会中心城区教育开放新局面。

12.生态文明教育创新发展

把学习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摆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作为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理念与指导原则,并结合实际,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教育,推动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工程实施。推进绿色校园建设,将绿色文化、生态文明、河湖(森林)保护管理教育细化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

(三)重点工作

1.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工程。

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落实学生资助政策,继续完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对贫困生进行不同标准的生活补助、交通补助和学费补助等相关补助政策,以建档立卡户贫困学生为重点,实施贫困家庭子女就学资助全覆盖。依托“赣青扶贫结对行动”,为贫困家庭留守儿童提供爱心陪伴、学习辅导、思想引导、心理疏导、成长指导等服务。

2.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学风、教风、作风建设等融入培养和管理的全过程。强化全员岗位培训。落实中小学教师校长五年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和分层培训责任。深入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评选表彰先进典型。积极做好干部教师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干部教师管理能力和专业水平。继续实施“名师带动计划”,举办“园丁杯”教学竞赛和“引航杯”班主任技能竞赛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构建青年教师读书常态化机制,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

完善校级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的管理办法,开展校长职级制的可行性研究。启动优秀中青年校级干部海外培训项目,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继续开展局机关和局属学校年轻干部双向挂职锻炼,着力培养青年干部,优化干部队伍结构。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作。

坚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融入社会实践、融入文化育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八一精神”,推动中小学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创新活动方式,全面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水平。着力把“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引领学校体育艺术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开展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三大球”进校园等活动,深入推进校园阳光体育运动,扎实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深入探索治理有偿家教顽疾。

积极探索有偿家教的有效治理方式。加大有偿家教查处力度,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教辅中心运行机制,建立市、县(区)、校三级网络,在巩固提高师生线上答疑互动频率的基础上,积极在线下开展音体美课外活动的指导,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免费学业辅导,有效破解有偿家教难题。

5.推动家校互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推进家校共育,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筑起家校沟通和共育新人的桥梁,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进一步推动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学生社会实践新途径,与职业教育体验、志愿服务活动及红色教育活动等相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社会育人、实践育人。

6.落实学校安全稳定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坚决落实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建立和完善学校安全防范机制。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提升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强化学校安全隐患台账管理与应用。完善学校重大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健全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工作,确保学校食品、人身、设施和活动安全。构建预防和惩治“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防范校园恶性安全事件。加强学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快学校危旧房改造,消除校舍安全隐患。加强校车安全监管,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后勤保障机制。

(四)改革发展

1.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进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启动义务教育质量评价试点工作,通过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引领学校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聚焦学生核心素养;通过构建科学高效课堂、优化教学过程管理、强化教学常规督查、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等,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全面推进轮岗交流改革。加大局属学校校长轮岗工作力度,选派优质学校校级领导干部、部分优秀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到薄弱、边远学校任职。进一步健全教师交流机制,扩大教师交流覆盖面,提高城乡教师交流比例,完善交流轮岗考核办法,落实交流轮岗教师待遇。推动教师队伍管理制度改革,探索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用、局管校用”的管理机制,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

3.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均衡编班”办法和机制。改革中考命题方式,优化志愿填报,继续增加体育选考项目和分值,逐步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推进高中学考改革,逐步实现所有科目随机抽题、网上机考,完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构建真实准确记录学生学习成长经历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积极研究和试点,在统一思想认识、优化办学条件、实行选课制和走班制等方面及早准备、主动应对高考综合改革。规范标准化考点建设和管理,健全考试招生诚信和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全程监督和违规查处力度,严肃考风考纪。

4.探索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改革。贯彻落实《南昌市关于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的实施办法》,制定社会资本参与优质高中、中职学校、学前教育等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办学实施意见,出台民办教育专项发展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同时,做大南昌市教育发展专项基金。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支持教育、资助教育、发展教育的作用,积极鼓励爱心企业、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投入更多的力量捐资助教、爱心助学。各县区、市属各学校都要因地制宜积极设立教育发展专项基金。

5.构建社区教育服务试点改革。社区教育是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理想途径,也是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满意度,提升教育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有力保证。保障社区教育经费投入,推进县区社区教育机构建设。依托南昌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开发具有社区教育特点的课程资源,开展社区教育各级各类培训,力求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区成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探索市民终身学习的有效方式,构建全民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新环境,提升市民综合素质和文明修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领导,推进依法治教

坚持把教育优先发展纳入全市总体规划,确保政府对教育发展的统筹领导。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把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向市人大会报告教育工作情况。深入推进“七五”普法工作,完善学校章程,健全学校民主管理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形成教育机关依法行政、教育机构依法办学、教育行为依法接受社会监督的教育事业发展新格局。

(二)完善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

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积极统筹各项收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予以优先保障。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将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列入县(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和县(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根据国家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制定或落实区域内各级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或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并建立与财力状况、办学需求联动的增长机制。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以县为主、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并逐步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加强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计提教育资金的征管,确保足额征收并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成本分担机制,按照规定程序对学校收费标准进行动态调整。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落实对个人和企业捐赠教育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加强经费使用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健全项目预算编制机制和财务管理制度,改进资金管理方式,提升经费使用效率。科学编制“十三五”教育中期财政规划和年度预算,强化预算约束。加强经费监管,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和经费使用全过程审计,确保教育经费使用科学、规范、有效。坚持勤俭办学,建设节约型学校。加大经费信息公开力度,促进经费使用管理更加公开透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盘活各类资产存量,规范资产处置行为,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三)落实调控监督,强化效益管理

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督导条例》,坚持督政与督学、监督与指导、管理与服务并重,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全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强质量监管,建立健全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质量监测机制。加强教育督导,逐步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督导全覆盖。加强社会监督评价,推动建立政府评价、学校自主评价、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教育评价制度。及时公告教育督导结果、反馈问题处理及整改情况,促进学校健康发展。逐步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情况列入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市督导委员会的功能作用,进一步加快“管办评”督导信息化平台建设。全面推进南昌市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指导各县(区)、开发区(新区)创建“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推动我市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

(四)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主体责任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在于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各级党委(党组)书记要主动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和第一责任,强化班子成员“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坚持把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教育系统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推进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常态化长效化,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夯实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强化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党章党规党纪意识,落实廉政风险防控举措。

(五)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发展氛围

巩固传统媒体,发挥党报党刊的话语权,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凝聚教育改革发展共识。紧盯新媒体,创建自媒体,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南昌教育宣传网络。高度重视南昌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宣传工作,充分运用多种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教育规划在教育事业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时总结教育改革的宝贵经验和教育发展的重大成就,引导新闻媒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宣传各地各校的好经验、好做法,广泛挖掘基层教师好故事、好业绩,积极营造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

扫码浏览